观点网 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穿着整齐的年轻人,大白天坐在星巴克里,煞有介事地对着一台苹果笔记本,咖啡看起来只是现代文明的陪衬品。
然而,这种符号近年来正在被逐渐消解,远在西雅图的麦当劳刊出巨型广告四美元的咖啡很白痴,在国内,瑞幸、库迪甚至蜜雪冰城等新晋品牌也在价格战中互相倾轧,消费者不禁猜测星巴克会以何种姿态下场。
11月2日晚,星巴克发布截至2023年10月1日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2023财年,星巴克营收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4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69%;四季度营收9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同样创下纪录。
下沉市场
截至10月1日,星巴克全球共有38038家门店,中国门店总数达6806家,第四季度,全球净新增816家新店,其中在华门店新增326家,再创历史纪录。从全财年度来看,星巴克中国新增785家门店,同比增长13%。
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对中国业务的回报感到满意,对目前的竞争地位感到满意。
回顾2022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4%,同店交易量同比下降22%,今年餐饮整体复苏的大背景下,星巴克中国业绩有所提振,但部分数据也折射出行业竞争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其中,2023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2%,落后于全球同店销售额8%的增幅,此外,虽然同店交易量增长4%,但平均客单价下降了2%。
业绩说明会上,来自美林银行的分析师对此提问称:中国门店的客人在增加,但单价是否下降?
而管理层并未直接回应,重申四季度增长超出预期,并强调星巴克中国能在2025年之前实现9000家门店的目标,即每年净新开近千家门店。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基本保持不紧不慢的扩张速度,但近两年明显加快了步调。
今年4月24日,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middot;舒尔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台上宣布,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未来会超过10000家。
同一天,在大半个中国开外的一座小县城,贵州黔西南自治州首府、县级市兴义的第一家星巴克迎来开业。
去年9月,星巴克发布的《2025中国战略愿景》就提出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
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并非两手空空,至少把星巴克也带回了县城。但在下沉市场,瑞幸咖啡等本土品牌显然占据主场优势。
早在今年6月份,瑞幸就成为了国内第一家门店破万的咖啡品牌,11月1日瑞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单季度净新开门店2437家,总门店数量环比增长22.5%,截至报告期末,门店总数达13273家,预计年底达到15000家。
此外,瑞幸三季度总净收入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9%,自今年二季度首次超过星巴克以来,连续两个季度收入反超。
从营收规模、门店增速来看,星巴克并不具备优势。
回避价格战
下沉市场,并不意味着下沉价格--至少在星巴克中国看来就是如此。
去年2月,星巴克就因部分产品涨价登上微博热搜,据星巴克官方App,包括美式咖啡、拿铁咖啡在内的不少产品售价均有1-2元的提升。然而,在经历涨价的2022财年,星巴克中国的平均客单价却下跌了3%。
到了今年,客单价再度下跌2%,正如路透社所指出,星巴克中国客单价下跌表明消费者在这家咖啡连锁的花费减少,且该公司还面临瑞幸和Manner等本土对手的激烈竞争。
事实上,若对比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星巴克中国客单价2-3%的降幅显得远远不够。
今年2月,瑞幸创始人创办的库迪咖啡发起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原价近20块一杯的新品全部9块9促销。
到了6月5日,瑞幸咖啡开启万店庆祝活动,所有用户每周能领取一张9.9元券,能以9.9元的价格买到一杯现制咖啡,并宣布该活动至少持续两年。
面对瑞幸、库迪的九块九价格战,星巴克中国并未进行降价跟进,仅增加了优惠折扣券的发放频率,通过抖音、天猫等平台提供更低价的饮品券,在立秋当天推出了外送买一送一优惠等,整体优惠力度相对克制。
价格战狼烟滚滚,星巴克中国选择隔岸观火,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10月17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四种口味浓/系列咖啡,搭配专属259ml小杯型,每杯售价33元,比普通中杯还贵了3块钱。
在社交平台上,小绿杯的定价策略引来一众吐槽:说实话知道259ml很小,但没想到这么小,就像我的钱包一样小、星巴克小绿杯让我这颗韭菜更绿了、不是适合过日子的咖啡hellip;hellip;
舒尔茨四月份来华时也坦露了他对价格战的态度:我们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关注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因为命运就把控在自己手中。
舒尔茨在所著创业史《将心注入》中,阐述了星巴克logo双尾人鱼的由来:在荷马史诗《奥德赛》里,人鱼塞壬会发出曼妙歌声引诱路过的船员,致使船只迷航触礁,英雄奥德修斯用蜂蜡堵住水手同伴的耳朵,并将自己绑在桅杆上,藉此度过这片危险海域。
如今,瑞幸、库迪们的叫卖声愈发迫近,星巴克堵上耳朵,但市场自身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