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7月6日报道:昨晚的上海大剧院内座无虚席,27万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被浓缩成剧场里的三个半小时。观众们跟着舞台剧《长恨歌》,走进上海这座摩登都市,讲“上海闲话”的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让观众们的心情跟着起起伏伏。本轮舞台剧《长恨歌》7月5日至7月7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三场。
《长恨歌》舞台剧演出至今,也证明了文学经典的生命力。
从小说到舞台,这并非舞台剧《长恨歌》第一次搬上舞台。早在2003年,小说《长恨歌》就首次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绎。2023年《长恨歌》启用全新剧本,全新演员阵容,并首次以上海话形式演出,吸引更多新老观众走进剧场,成为现象级沪语作品。
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上海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地道的上海话演绎,也更贴近原著小说的环境,让台下观众更添一份亲切感。演出结束后,原著作者王安忆也走上舞台,她欣喜地说道:“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方言作品的,看完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的演出令我很惊艳,演员们在台上用上海话表演,很生动。”
导演周小倩从2003年就参与《长恨歌》剧组。二十一年来,对《长恨歌》有着深厚的情感。去年首轮演出到今年的第二轮演出,她带领剧组不断打磨、修改。“这么长时间我一直跟着《长恨歌》,其实字里行间每一个字我都记得,每个版本的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我都记得。上海话版演出并不是把普通话翻成上海话,而是使用纯粹的上海话版剧本。演出的语言一变,我都很惊奇,像重新接触了一个新戏一样,它完全不一样了。”
而为了让演员们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的“上海闲话”,此版演出特邀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钱程表示,通过舞台剧《长恨歌》,希望可以辐射到全上海,希望全上海喜欢上海文化的观众们来看这个戏,来品味剧本文字中的上海味道,同时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来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