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防洪排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水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眼下,各地对排水管网的改造有了不少新尝试,效果究竟如何?一起来看。
这几天,在北京的一些河道里,水面上漂浮着一个个 “小圆盘”,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观望。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一款水质监测设备。只需花几分钟时间,它就能实时采集十多项水质参数。别看它体型小巧,却拥有相当于几十平方米水质监测站的采集能力。
这样的“水环境侦察兵”目前已经在北京等20多座城市的河湖水库里应用,而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它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在北京、长江流域等地的排水管网上布设后,流过的每一滴水都难逃它的“火眼金睛”。当水流经过时,量子点光谱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水的温度、浊度、氨氮等数据,在短短几秒内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就能立即预警,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精准定位雨污混接、外水入渗、超排偷排等问题。过去人工排查需要几天才能找到的污染源头,现在依靠这样的数字化监测系统只需要几小时。
智慧“水管家”让水治理变简单
小小传感器能快速精准定位异常情况,这种数据采集的创新技术让地下管网变得“清晰可见”,治理起来也更加“聪明”。接下来,我们再去安徽六安认识一群“水管家”,看看他们又是如何让每一滴水从进入城市到流出的全过程可感、可知、可控。
走进安徽六安的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记者看到,整个城市的河流水情、供水、污水处理情况以及4000多公里供排水管网的运行状态,全都实时呈现在一块大屏幕上。“水管家”们正在根据各类数据,对城市各个涉水环节进行科学研判调度。
如何让这些水在一张大屏上就能精准调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涉水资产统一管理是实现集中调度的关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过去当地在污水处理、排涝等环节,往往都是不同主体“单兵作战”,不仅成本高,而且很难保持长效。如今有了“水管家”的综合治理,六安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都比2019年翻了一倍左右。
“大手拉小手”推动治理模式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排水管道长度达91.35万公里。排水管网改造作为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在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参与者正变得越来越多。
不久前,中国城市排水管网数智化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国资央企与民营企业通过打造生态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排水管网数智化进程。
不少参与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将设计方、建设方、运维方等聚到了一起,“大手拉小手”,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互补。
三峡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张俊称:“光靠一家单位是做不成的,我们要发挥共同的力量,我们还在计划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成员来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拥抱新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称:“我们现在的数智化可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的城市在这方面还没有意识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大数据的采集、了解地下管网情况,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通过数智化来解决的。通过数智化为管控助力,在这方面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和需要攻关的一些技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